宫锡铂,又名宫夕铂 男,汉族,高中文化程度,1964年6月1日出生,籍贯,山东省乳山市诸往镇口子村人。主要履历,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口子村务农,一九八五年至二零零零年乳山经纶丝绸厂工作,二零零六年至今乳山志合果蔬食品有限公司工作。热爱家乡建设,热爱家族事业,积极收集整理传统文化,取得一定成绩。
选自宫锡铂在《烟台晚报》的一篇文章:
<上梁喜歌>
作者:宫夕铂
1981年,我高中毕业,回到了老家乳山诸往镇口子村务农。胶东农村盖房上梁,都要唱喜歌,唱词各地版本不一,我们村是这样的———
上梁很有讲究,头一天按古例,东家要蒸小饽饽(夫妻两人的岁数加起来是多少就蒸多少个),饽饽蒸好后,东家再找两个一尺半的柳条斗,把小饽饽、糖块、板栗、钢镚和轧成一寸长的麦秸混合一起装进斗中,并用红纸装两份赏钱放在上面,每份三块三毛钱(那时的工钱木匠一元六角,瓦匠一元八角)。
装好斗以后,东家还要蒸十个大饽饽,再炒四个菜,准备两根红蜡烛、一包香,用小桌放在梁下面供财神。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后,一般在中午十一点、学生快放学时,就开始上梁唱喜歌了———
木匠师傅唱:“点上纸,敬上香,八仙桌摆在正中央,十个大饽饽供桌上放,迎接东家今日来上梁。”瓦工师傅接唱:“一进大门亮堂堂,房子盖在好地方,冬天暖和夏天凉,家中粮食堆满仓。”二位师傅各自登上提前架好的梯子,接着唱:“手把金梯步步高,我上大梁头一遭,上到梁上往北望,望到北京党中央,党中央领导得好,棘子根茅子草,田间地头拾掇得好。”
上酒时唱:“一点金,二点银,三点东家聚宝盆,四点四红喜,五点五子登科,六点六六大顺,七点文八点武,九点十点全家福。喝了东家的酒,活到九十九”,又唱“东家来接壶,年年过得富”,接唱:“小东家来接棒,过年来对双”。
上斗时唱:“南园的桑,北园的柳,割来家编成斗,编那个斗圆又圆,又盛饽饽又盛钱。”接唱:“三月青,四月黄,五月小麦上了场,机器打,木锨扬,粉的那个白面白霜霜,蒸的那个饽饽亮光光,小东家不舍得吃,老东家不舍得尝,留给木瓦两座(人)来上梁。”
接唱:“东家赏钱三块三,日子过得赛金砖,看着天气正当晌,我扬饽饽大家抢,摇三摇,晃三晃,枣栗篷在浮上,一把饽饽一把草,领着大伙满地跑。”
那时我们村还有联中,来看上梁、抢小饽饽的人,学生加乡亲,人山人海,热闹极了。如今农村人口越来越少,很少有在农村盖房的了,木、瓦匠师傅的这套喜歌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就失传了。